土壤修复场地调查市场亟待肃清
多位环保行业券商研究员预计,“土十条”的出台将带动市场投资热潮,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在万亿元级别。不过,比起“万亿盛宴”的说法,部分土壤修复企业更担心混乱的场地调查市场。场地调查低价中标盛行,导致修复公司进场后,要么因数据不准确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甚至赔本,要么为了保证利润而不规范修复,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4月25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报告2015年度全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针对土壤治理,他表示将出台实施《土十条》。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实行分级分类管控。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进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土十条”被寄予厚望。长期以来,我国土壤污染呈现源多、量大、面广、持久、毒性强等特征,而治理成本高、难度大。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认为,由于立法缺失,土壤修复的产业政策、标准制定都没有明确依据,资金来源、修复主体、商业模式也不明确,污染企业和土地拥有者都没有修复动力。故业内人士都希望,“土十条”的出台至少能使土壤修复产业步入正道。
即将“起飞”的土壤修复市场也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多位环保行业券商研究员预计,“土十条”的出台将带动市场投资热潮,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在万亿元级别。不过,部分土壤修复企业开始反感“万亿”说法,认为这一数据描述是“不准确、不负责任”的说法。
同时,这些企业表示,土壤修复中最重要的前期环节场地调查被忽视,市场竞争无序,低价中标盛行,严重影响了土壤修复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