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方能“共享” 绿色发展重在全民参与
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对公众参与提出新要求
陈吉宁在报告中说,规划纲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全面部署,特别把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气象新境界新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向深入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与环境传播研究所所长杜少中看来,规划纲要是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系统阐述,其中对公众参与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充分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系统认识提升到了新水平。
我国环境形势严峻,人口多、资源紧、经济强的特点,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追求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尤为强烈。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公众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最广大、最根本的利益主体,也是落后产能淘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绿色转型的最直接受益者。有效的公众参与将有助于促进绿色发展和打造经济升级版。
陈吉宁在报告中提到,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重大变革。是具体的、生动的、广泛的,而不是抽象的、枯燥的、单一的,它将引导企业家主动采取绿色生产方式,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政策指引。2015年,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委不久前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发挥绿色消费的引领作用,建立绿色服务供给、金融扶持的长效机制。
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公众参与。杜少中认为,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问题时,把绿色观念放在首位。
绿色消费是生产方式转变新动力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变革。实践表明,全社会自觉参与和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绿色生活方式是要尊重自然和生命、崇尚节约、提倡再生利用的生活方式。规划纲要要求,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消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要求。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养成绿色生活习惯。陈吉宁在报告中呼吁,公众应自觉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小事、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少开一天车、空调26度、光盘行动等环保公益行动。
生活方式的变革带动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绿色化将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规划纲要提出,在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中,要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支持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在城镇化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普及绿色交通,建设森林城市和海绵城市。
杜少中认为,考量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生产能力,还要看资源利用率,就是对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生活方式绿色化要求对资源充分利用,这里面有很多领域可以开发。绿色发展理念催生出的新产业、新生产方式、新消费方式,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