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洁环保logo

0431-81101973
搜索
22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线

绿色金融发展步伐加快

本报综合报道 2016年中国绿色金融论坛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主要体现在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逐步明晰,绿色金融产品日趋丰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但陈雨露也指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设计,还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绿色金融理念普及推广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他表示,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普及绿色金融理念,共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据悉,今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但是,实现绿色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更多政策引导和支持。

谈到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障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首先是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未被完全内生化。比如,清洁能源项目可以通过减排使许多人受益,但并非所有受益人都会向项目付费。因此,这样的项目收益率可能达不到市场预期。除了使用财政和价格手段之外,在金融领域也有许多办法可以解决此类外部性问题,如通过对绿色项目贴息、担保等,提高绿色项目的收益率。

第二,绿色项目与资金来源的期限不匹配。我国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只有6个月,很难为长期绿色项目提供大量信贷,否则会面临严重的期限错配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发展绿色债券市场。

第三,信息不对称。如果投资者不知道哪家企业是绿色的,哪家企业是污染性的,即使有绿色偏好的资金也难以找到投资项目。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尤其是应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第四,投资者的绿色分析能力不足。即使有了企业污染排放的基本信息,许多投资者也没有能力判断哪些企业是“深绿”的,哪些是“浅绿”的,许多银行也没有能力判断环境风险是否会导致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缺乏这些分析能力会阻碍金融机构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包括发展第三方认证和绿色评级,推出绿色债券和绿色股票指数,进行环境压力测试等。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自2015年初开始进行《环境因素变化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量化测算环境因素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环境风险因素的衡量依据。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红表示,对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建立环境政策变化与信用风险之间的联系,可以促使银行尽早优化资产配置,减少对污染性行业的投资,加大对绿色行业的投资。未来的研究还可能在环境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发展为银行内部的环境定价方法,以提高污染性项目贷款成本,降低绿色项目贷款成本。此外,这类压力测试还可以为金融监管提供分析环境风险的基础数据。

上一篇:重建设轻运营造成资源浪费 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下一篇:绿色低碳水泥应向“四零一负”看齐

线

版权所有:吉林省力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吉ICP备16002496号-1

技术支持:广商网络科技